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斜視的種類與治療

斜視依眼位一般可分為內斜視、外斜視與垂直性斜視。

(一)內斜視?
內斜視是指眼位不正、眼位向內偏斜的情形,一般俗稱「鬥雞眼」,為嬰兒期最常見
的斜視。剛出生的嬰兒,眼腦協調尚未發育成熟,有時會有不規則且不隨意的眼球內斜或
外斜的情形。但一般至四個月左右,眼球運動已趨健全,如果寶寶已經六個月大,眼位
仍然不正時,就可能真的罹患斜視了。

內斜視的種類與治療---
臨床上一般可分為先天性內斜視與後天性內斜視。

1.先天性內斜視:
是指在出生至六個月內發生的內斜視,其偏斜角度通常很大,角度也較固定,很容易被父母
發現。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應盡早治療,通常於兩歲之前手術才能達到較佳的兩眼共視機
能,但是在手術之前就應先做弱視的遮眼治療,若有屈光異常亦應戴眼鏡矯正視力,術後亦
應積極的矯治弱視。

2.後天性內斜視:
又可分為調節性與非調節性內斜視。
a.調節性內斜視:此類病童常於二至三歲時,突然發生眼球內斜的情形,偏斜角度有時
很明顯,時又恢復正常,尤其是看電視或閱讀時,內斜的情形最明顯。 此類內斜視發生的
機轉,主要是因為病童有中、高度的遠視度數,或是有些病童有較高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
比率,因此當病童想要看清楚物體時,為使影像焦點在視網膜上,病童必須運用較強的調節
力來克服遠視的度數,如此就引 發了較高的調節性內聚力,而產生眼球內斜的情形。

此類內斜視的治療方式以:
戴眼鏡矯正為主,通常不需要手術治療。只要戴上適度的遠視眼鏡,視物時就不會因過度的
調節而產生過度的內聚力,內斜視自然會改善。由於病童常會有 弱視合併發生,因此
除了戴眼鏡,還要積極的做弱視訓練與遮眼治療。

b.非調節性內斜視:
此類內斜視通常在小孩一歲以後發生,其偏斜角度則和調節 力與屈光狀態無關,起初大多
是間歇性的內斜視,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會慢 慢變成持續性的斜視而被發現。治療以手術
矯正眼位,術前與術後亦應矯治弱視。

(二)外斜視
外斜視是指眼位不正、眼位向外偏斜的情形,一般可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外斜視。
間歇性外斜視的病人,因有較佳的融像能力,大部分的時間眼位可藉著融像能力維持
在正常的眼位,只有偶爾在太陽光下或疲乏、不經心的時候會表現出外斜的眼位。
有些病童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發的複視,在大太陽下常會閉上一隻眼睛。間歇性外斜視
常會發展成持續性外斜視,即外斜的情形與頻率越來越明顯,由偶爾出現外斜的情形,
變成終日出現的持續性外斜視。 間歇性外斜視的病人,如果偏斜角度不大而且出現的
頻率不高時,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仍須注意有否弱視而矯治之。若病人伴有近視,
可戴近視眼鏡來改善外斜視。有時亦可以視軸矯正訓練機來訓練內聚能力與融像能力
的加強,或戴稜鏡眼鏡使斜視不易表現出來。但是如果外斜的角度大,或是變成持續性
外斜視,或經上述保守療法而仍有眼睛疲勞或複視現象時,則須考慮以手術矯正眼位。

(三)垂直性斜視
垂直性斜視是指眼位不正、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的情形,又稱為上、下斜視。垂直性斜視
以上斜肌麻痺(第四對腦神經麻痺)最常見,孩童以先天性的原因居多,成人則大多因
頭部外傷造成第四對腦神經麻痺所導致。 患眼因上斜肌麻痺導致眼位較另外一眼高,
因而造成患眼上斜視。病患為了避免因斜視引起的複視,常喜歡將頭部歪斜在某一個方向
視物,例如右眼上斜肌麻痺的病人會造成右眼上斜視,病人常喜歡將頭部傾向左肩方向,
因在此方向上斜視的角度會變小,複視的情形也會改善。病童被發現有此類斜視常不是因
為患 眼眼位較高,而是因為老是歪斜著頭部視物而被帶到眼科檢查,有些病童甚至被誤診
為斜頸,雖做了斜頸手術沒有改善才被發現。 上斜肌麻痺的病人大多需要做下斜肌的減
弱手術或上斜肌的加強手術以改善斜視,由於歪斜的頭部常會導致發育中的兒童左右邊臉
部不對稱的情形,因此角度較大的垂直斜視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為宜。

早期治療斜視的重要性
斜視不只會影響觀瞻,造成孩童自卑的心理,如果沒有及早治療,不但會造成弱視,立體感與兩眼共視的視覺機能亦會喪失,造成孩童一生的視力障礙。切記,真正的斜視是不會自然變好的,只要懷疑孩童有斜視的可能,即使在嬰兒期亦應請眼科醫師檢查,以確定診斷,才不會延誤治療的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